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一线风采

初心如磐惠民生 匠心改造暖民心

——赣州一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工作纪实

发布日期:2023-12-06 17:15

近年来,赣州市第一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赣州一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老旧小区改造作为一项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居民幸福生活指数的首要工程来抓,改造成果不仅提升城市颜值,也切实增强了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2022年,赣州市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获得了国务院督查激励,这张瞩目的成绩单上,记录着赣州一建坚持人民至上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实践。

从群众利益出发,走心走细更走实

曾经的赣州市老城区房屋建筑老旧、环境质量差、安全隐患多,严重影响城市整体形象和居民生活怎么改改成什么样?牵动着千家万户居民群众的心。

在改造前,赣州一建老旧小区项目部工作人员跟随街道干部、社区人员深入每家每户开展宣传,介绍改造内容、讲明改造意义、做好释疑解惑,充分听取居民意见,合理调整施工方案,真情实意让小区居民成为老旧小区改造的配合者、参与者,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改造体现内涵和温度。改造过程中,面对当地居民提出的诉求,项目部竭力满足,为居民修缮房屋、安装大门、砌筑灶台、平整室内地面,在能力范围内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一次次“举手之劳”,体现的是赣州一建以群众满意作为改造工作的最高标准。

2017年至今,赣州一建承建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遍布东外街道、南外街道、解放街道、赣江街道、章江街道,累计改造老旧小区楼栋约330栋,惠及群众19000户。

硬件升级补短板,软件升级提品质

走进新赣南路7173号改造项目,只见小区建筑外立面整体修缮一新,道路宽敞平整,环境干净整洁项目经过改造后,除了外表“颜值”大幅提升,更多硬件、软件也实打实地升级了。

“硬件”升级,为居民住得安稳“保驾护航”。针对老旧小区环境差、排水难、基础设施陈旧等核心问题,项目“对症下药”,从排水、供气、弱电、线路规整等方面着手,着力补齐老旧小区居住条件的短板。落实雨污改造,实施雨污分流,畅通排水渠道,有效解决雨水天气道路积水和管道堵塞问题;维修及更新燃气管道,分类梳理、规整小区内部弱电,切实排除安全隐患;加强消防措施,规范配置及安装消防器具,为居民住安心提供保障。

“软件”升级,为居民住得满意“添砖加瓦”。老旧小区老年住户居多,因此聚焦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改造类型以细节提升为主。改造在整治优化原有绿地的基础上新增绿地、建设小游园,为老旧小区增添绿意与活力;更换老旧灯具,新增路灯,小区夜间照明亮度显著提升;新增充电桩、停车位,并根据实际需求,增加无障碍设计,切实解决居民愁盼问题;增设文体休闲设施、社区服务站、邮政快递末端综合服务站等服务设施,解决老人的生活、娱乐等问题,高度体现了新时代的居家养老社区的打造标准。

新赣南路7173号只是众多老旧小区改造成果的一个缩影,八一四大道5号院、气压机厂二区、西津路21号等项目,经过系统化的改造提升,曾经年久失修的老旧小区摇身一变成为美好家园,为居民群众带来焕然一新的居住环境,赢得了群众的满意心声。

气压机厂二区项目改造前后对比图

下足功夫,扮靓背街小巷

新赣南路社区改造项目周边有众多老城风貌点,紧邻老城西津门以及赣州郁孤台、姚衙前两片历史文化街区,拥有大量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民居,是独特的传统风貌街区项目在改造的同时注重加大特色街巷保护力度,延续老街巷建筑的色调、肌理以及建筑风格,还对历史文化点——“马扎巷”“杨老井”等进行修缮和保护,以微项目、微改造等“绣花功夫”将有特色和人文典故的街区打造成精品,实现了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赣江街道有这么一批背街小巷,这些小巷既承载民生烟火,也传承历史记忆。背街小巷要重焕生机,不仅要整治道路环境,更要保护其文化内涵。背街小巷改造项目坚持精细施工,重点对忠节营巷、杨判巷、姚府里巷、陈家巷等老巷进行改造,按照“一街一设计、一巷一主题”的要求,打造特色文化墙、小游园,设置文化宣传栏,展现出街巷历史人物、故事的文化底蕴,保留住独具宋城韵味的街巷景观。原本穿城而过的背街小巷因改造升级,变成了环绕老旧小区的玉带,古风围栏、文化墙、绿色草地、别致小景点缀其中,不仅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更让城市彰显出文明和谐之美。

改造后的杨判巷

老旧小区改造一小步,民生改善一大步。赣州一建将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以品质立根本,以匠心树丰碑,为增进民生福祉作出新的贡献。 (赣州一建 顾铭/文 潘俊辉/图)